经济学家说,花钱就是较好的爱国方式,房奴“笑”了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经济学家说,花钱就是较好的爱国方式,房奴“笑”了
近日,在主题为“大变局和双循环”的2021年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上,前华安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林采宜发表演讲表示,“前两年我就说过,把钱花光,为国争光。爱国主义怎么爱呢?很简单,花钱就是较好的爱国方式;现在到了内循环这个概念上来说,我还是那个观点,只要消费能够强劲增长,中国经济在未来它的动力就会源源不断。”
多么豪爽的“花钱论”,又是多么坚定的“花钱派”,言下之意,就是不花钱、就是不爱国,只有将自己花得七零八落,才能展示出现爱国热情。那么,负债呢,那些为了一套房,负了很多债的人,是不是更爱国呢?要知道,他们也是消费——住房消费,这样的消费,真的值得提倡吗?中国人真的都应当成为“负翁”吗?
不错,在内循环下,消费是最重要的手段。只要消费能够激活,内循环就能真正发挥作用。反之,消费不激活,内循环的动力就会受到影响。但是,消费不是说说的,要能够让老百姓接受,让老百姓愿消费、敢消费、能消费。如果只鼓动老百姓消费,而老百姓在消费过程中的问题不解决,消费后可能出现的矛盾不化解、顾虑不消除,还怎么忍心鼓动老百姓去消费,怎么忍心让老百姓成为“月光族”。
实际上,中国居民并不是那种不喜欢消费的人,也不是好像只有美国人、西方人喜欢消费。中国的老百姓同样喜欢消费、愿意消费,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人负债买房,会有那么多人成为“房奴”。关键就在于,如何打消他们的消费顾虑。房价这么高、且仍处于上涨通道,鼓动老百姓去买车、旅游、娱乐,能鼓动得起来吗?上学要花钱,看病要花钱,都需要勒紧腰带省钱,自然,生活消费就只能在买房、读书、看病的夹缝中生存,还有多强的消费动力呢?
将消费与爱国联系起来,鼓励居民把钱花光、为国争光,给花钱戴上一个爱国的政治花环,真的会让老百姓精神压力很大。中国的传统不是吃光花光,内循环也不是要老百姓做“月光族”。老百姓更讲究的是安逸,需要的也是安逸,让老百姓把钱花光以后进入焦虑状态,难道这也是内循环的目标。显然,这是对内循环含义的扭曲。内循环需要消费的支撑,但决不是让老百姓花光手中的钱。中国金融的稳定,也不能让老百姓花光所有的钱,而要保持储蓄的一定规模。没有储蓄做支撑,会在金融危机中爆发极大的风险。美国的次贷危机,就是较好的典型。
从目前中国居民的消费情况来看,说老百姓不喜欢消费,真的是不了解情况的胡乱下结论。不错,居民储蓄的规模很大,单看居民储蓄,确实是老百姓存在惜钱的感觉。但是,了解过居民负债了吗?居民家庭的杠杆率已经超过60%了,剔除负债,居民的实际储蓄远没有数据反映的那么好。只有剔除居民负债的储蓄,才是真正的储蓄。这样的储蓄规模,显然是不高的。而且,这些储蓄还对应着买房、上学、看病等高消费、高支出,并随时可能与负债挂起钩来。将这些钱花光,让老百姓怎么生活、怎么安生。更别说,相当一部分老百姓还没有养老保障。
我们不是不赞成老百姓花钱,我们更希望的是有钱人花钱。有钱人把钱捂得紧紧的,却让中产和中低收入阶层把钱花光,这分明是为有钱人集聚财富服务嘛。只有有钱人把钱花光了,才有可能让普通百姓也得到一些利益。更何况,普通百姓能够花的钱也就那么一点,花光了,也起不了风浪。如果有钱人把钱花出来了,掀起的风浪非不同一般。就像林教授一样,一个人的财富可能相当于十几个、几十个人的财富,如果能够消费爱国,能够释放的爱国力量一定会很大。只是,不知道林教授家中还有多少存款,消费了多少,有没有把钱花光。如果自己舍不得花钱,却在鼓励老百姓将钱花光,就有点不太地道。至少,有可能是在挖坑,是在给广大居民制造陷阱。
内循环的打造,也需要依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外部经济环境变化稳步打造,而不是让老百姓一下子就把钱花光。如果这样,同样会风险极大。内循环需要一层一层地打造,一圈一圈地形成,这样的内循环,才会牢固而坚韧,才会让中国经济充满韧性。中国人多买点国货,是应当的,但也决不是闭关自守。真的全买国货了,也会出现问题。而林教授使用的包包、手表等,都是国产的吗?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