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技溯源 | 宋代杂技回归民间 看杂技艺人谋生百态

濮阳个人账号 2018-09-20 09:12:14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宋代时期的杂技开始从宫廷重新回归民间,程朱理学的兴起,使得以尚武精神为支柱的杂技技艺得不到重视,原有的艺人聚集地教坊逐渐缩小,艺人们逐步转入瓦肆乐棚或街头路旁。当时的小农经济更加兴旺,封建城市更加繁荣,市民阶层开始兴起,为以市井为中心的杂技艺术带来了一次新的变革。

宋代时期的杂技开始从宫廷重新回归民间,程朱理学的兴起,使得以尚武精神为支柱的杂技技艺得不到重视,原有的艺人聚集地教坊逐渐缩小,艺人们逐步转入瓦肆乐棚或街头路旁。当时的小农经济更加兴旺,封建城市更加繁荣,市民阶层开始兴起,为以市井为中心的杂技艺术带来了一次新的变革。

中国最早的剧院—瓦舍勾栏

► 在汴京、临安、温州、泉州等城市里,由于商品经济的繁荣,娱乐行业的兴盛,城市里又出现了固定性和常年性的娱乐场所,叫作“瓦舍”。瓦舍里用栏杆围起来作专门表演节目的地方,叫“勾栏”。

► 瓦舍里的娱乐有几十种。在北宋的开封瓦舍中,流行着说书、唱曲、杂剧、体育及杂技等类的节目,有皮影,有傀儡,有说唱,有相扑,还有许多属于舞蹈的项目,如舞旋、舞番乐、耍大头、花鼓、舞剑、舞刀、舞判官、舞蛮牌、扑旗子、扑蝴蝶等,其中以杂技节目最为丰富,如翻跟斗、走索、手技、足技、口技、动物戏等,其百戏汇集,表演精彩。《宋代瓦子内说书》就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瓦舍表演形式的兴盛。

► 不管冬夏,无论风雨,瓦舍勾栏天天都有演出(图片来源于网络)

流浪的路岐人

► 栏里的杂技表演虽然有相当高的水平,但并非所有的艺人都有此机会。绝大多数杂技艺人只能在闹市、街头、广场、集市等临时场所献技谋生。这类艺人被称为“路岐人”。路歧,为歧路彷徨,流浪不定之意。这些艺人一般由三至五人结成一伙,有时单人谋生。他们的流动演出,被当时社会贬称为“打野呵”,意思是不入勾栏,只在热闹宽阔处作场。北宋苏汉臣的传世作品《杂技戏孩图》图中就有对“打野呵”这一表演形式的详细记载。

► 杂技艺人正施展绝技,口中唱词,手中击节敲鼓,两个小儿不觉被深深吸引。(图片来源于网络)

► 南宋《都城纪胜》载:“执政府墙下空地,诸色路岐人,在此作场,尤为骈阗。(图片来源于网络)

四海为家的村落百戏人

► 还有一类是来自破产农民、以一家一户进行流浪演出谋生的“村落百戏”。村落百戏的艺人境遇比路歧人更差,他们都是在靠种地不能维持生活的情况下,拉家带口流浪卖艺的。这些人到处为家,或于街头卖艺,或等候在旅店、茶楼、酒肆等,应人呼唤,临场卖艺。

► 在整个宋元时期,路歧人和村落百戏艺人三五人一伙或一家一户上场演出的谋生方式已经比较普遍了。《宋代骷髅幻戏》就展示了这一场景。画面中一大骷髅席地而坐,用悬丝在操纵着一个小骷髅。这是宋代市井木偶表演形式之一种——悬丝傀儡演出。骷髅旁有一副演傀儡戏的担子,担上有草席、草帽等物,骷髅身后有一哺乳婴儿的妇人,明显是他的妻子,画面表现了傀儡戏艺人携妻带子四处奔波的艰辛生活写照。

► 宋代李嵩作品《骷髅幻戏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宋代市民文艺的兴起给杂技的发展注入了巨大的力量,也是杂技受到民间欢迎的重要时期,更是中国杂技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具有独特的地位。(编辑:小濮)

| 参考资料 |

《中国杂技史》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